早就想提笔写点东西,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纪念这两年来在清华远程企业管理专业学习中的点点滴滴,纪念这八百多个日子里与我谋面或未谋面的各位老师与同学,纪念给我以启迪、培养、激励但确早早仙逝的李文芳先生,纪念催我奋进、助我成长的清华远程烟台黄金站。然而,每每提笔,总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也许,愈真挚的愈埋于心底,也就愈难以用肤浅的言语所表述,也就越发无从说起了。
一、远程印象
2000年年初,通过《烟台晚报》了解到清华远程的办学消息,便报名参加了清华远程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转眼两年多过去了,清华远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严谨的治学之风
许多同学在谈论中都对清华大学严谨的治学风气有着深刻的感受,姑且不谈授课老师的严格要求,光为了严肃期末考试纪律,清华远程已是颇费心思。从早期的远程部委派教师监考,到现在的委托国家考试中心监考,真可谓用心良苦,究其原因就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传授货真价实的知识,使得远程学员不仅得到知识的真传,更重要的是学到做人治学的衣钵。这一点以同学们的话说:“想混文凭,千万别上清华远程;想学东西,选清华远程就找对门了。”
2.雄厚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流大学,清华大学汇集了全国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而清华远程的教师更是集清华精英之精英。仅从企业管理专业来看,大部分授课教师都是博士生导师,其中不乏学术界的泰斗,如基础课中的刘兵、罗立胜等,管理专业中的陈章武、蓝伯雄、华兴如等。不少老师专门为远程学员编写了教材,将知识的精髓准确传授给我们,并适时根据最新的理论加以推陈出新,这在许多院校是难以实现的。这些老师的亲自参与,更加突出了清华远程的品牌。
3.自强不息的办学宗旨
清华远程是国内远程教育的开先河者!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思维惯性的国家中,始作俑者所面对的压力与境遇是不言而喻的。2002年初,这种境遇渐至巅峰。期间,网络学堂中不乏微词,但理解和出点子、解决问题之词甚少。诚然,学生虔诚与希望之心可鉴,但方法是否可取则有待商榷。至少,我们应弄清我们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清华远程的办学目的何在?不解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路就可能为一些眼前既得利益所迷惑。
清华远程正是将“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现实化与具体化,光此首创之举,就足以让其他大学的后继者望其项背了!清华远程办学的根本目的更突出于给想提升自己而又无时间的人以学习的现实机会,同时,给真才实学的人以名符其实的收获。有鉴于此,换位思考,我们更应理解清华远程办学的艰难:每年所授学位名额受限有之,经费缺乏情况有之,社会对远程教育并不认可有之,等等。尽管如此,清华远程仍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走过了数载风雨春秋,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怎能不为走到今天的清华远程而感到自豪与欣慰!
二、有所学 必有所得
付出终究会有回报。清华远程的学习的确提高了我个人在管理与经营方面的能力。
2003年4月,我受命接手龙矿集团实业公司北皂分公司总经理工作。该公司前身是北皂煤矿多种经营总公司,下属8个经营实体单位,业务性质极不相关,属多元化投资;前6年累计亏损600多万元,2003年一季度累计亏损152万元。接手这样的摊子真可谓临危授命啊!我到达工作岗位后,将两年来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针对非相关多角化经营的投资现状,从战略上认真分析,运用波士顿模型加以业务梳理,寻找经营调整的突破口;同时,针对企业外部环境——集团公司急需大跨越、山东省急需大发展的现实情况,确立发展产品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经营战略和投资战略。在短短的6个月中,实现当年累计利润扭亏为盈。
应该说,这项成绩的取得是与两年来清华远程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绝对分不开的,因为我多年来一直从事专业化经营管理工作,而且更侧重于技术服务类公司的管理,如果没有两年来的学习积累,面对上述局面,我一定会不知所措的。至少,我不会在短时期内有条不紊、张弛有序地开展有效的工作。
三、练为战 学为用
我的学习原则一贯是:学无所用,不如不学。2001年,通过《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在郑兆红老师的启迪下,我着手编写“龙矿集团北皂煤矿1997年煤炭市场营销案例”。众所周知,1996年伊始,全国煤炭市场低弥,煤炭供过于求、积压严重,煤炭企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经营低谷。在该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区域市场并未受全国市场所左右,而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点与当时流行的大气候影响小气候的说法是相违背的。为此,我广泛收集数据,通过《市场营销》所提供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因北皂煤矿过于单一的产品线和煤质的变化而导致该矿煤炭滞销,从而推翻了前期人们只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并形成《面对煤炭细分市场的营销战略思考》的分析报告,在全矿营销部门得到高度评价。
2002年,通过《经营战略》课程的学习,结合生产与经营实际,我先后完成了《龙矿集团未来发展战略浅析》、《精密铸造厂发展战略报告》和《精密铸造厂市场定位分析》等具有较高价值的报告,影响颇深。
练为战、学为用,通过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我深深体会到必须保持实践为本、学为所用的学习宗旨,才可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理解与感激的心情
在地质学中,造山运动总是与挤压作用相伴生的,这正如清华远程及其学子一样,正所谓“不挤压又怎能成大山”!
的确,清华远程圆了我们的清华梦,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提升自我、继续充电的条件与机会!在当今的社会了,不能说文凭无用,但在物竞天择的市场大潮中,文凭绝对不意味着万能。我记得美国哈佛商学院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培养的不是拥有渊博知识的学者,我们培养的是真正的能力分子!从这点来看,我们能与清华远程共同走过这些岁月已属缘分不浅,我们又怎能不以理解与感激的心情面对我们熟识的清华远程呢!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新科教育”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版权均属新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获得本站协议
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科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