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成本的概念
1.1常用概念
成本(cost),是为了获取预期在当前或未来能够给一个组织带来好处的产品和服务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成本习性(costbehavior),反映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数量,也可以是反映生产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或机器工作小时数。
按成本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fixedcost)与变动成本(variablecost)。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1.2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1.2.1常用概念
成本对象(costobject),是成本会计系统归集和分配成本的对象。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顾客、部门、项目、作业等。向成本对象准确地分配成本是非常关键的。准确性概念不是基于所谓的“真实”成本来评价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有关的。成本分配的目的是尽可能合理地计量和分配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的成本,即“近似地正确好于精确地错误”。建立可追溯性(traceability)是准确分配成本的基础,某个成本项目可能既能划分为直接成本,又可划分为间接成本,这完全取决于所指向的成本对象。
直接成本(directcost),是指那些容易并且可以被准确地追溯到某个成本对象的成本。容易是指其经济可行性,准确是指其因果关系。直接追溯法(directtracing),是可以找到和分配的、唯一和确定地与成本对象关联的成本。通常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来找到这种关联关系。
间接成本(indirectcost),是那些不容易并且不能被准确地追溯到某个成本对象的成本。由于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分配间接成本是基于方便性或其他假设的联系来进行的。
动因追溯法(drivertracing),使用成本动因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动因是计量成本对象的资源消耗的可观察到的诱因。动因是引起资源消耗的因素,与成本对象的成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1.2.2职能成本管理的成本归集与分配
职能成本管理(functional—basedcostmanagement,FBCM)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以职能来归集与分配成本,偏重于满足对外会计报告的要求。职能成本核算使用直接追溯法分配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使用动因追溯法和分摊法分配制造费用。职能成本核算的动因通常是产品动因,常见的动因包括:产量、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机器小时、直接材料金额等。一旦选定某种动因作为分配标准,该标准就被应用到该职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项目中。职能通常表现为某个部门、车间等组织单元,而不是作业单元。
1.2.3作业成本管理的成本归集与分配
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h8edcostmanagement)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已被许多公司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目的。
作业(activity)是一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作业过程必然消耗资源,即作业成本(activitycost)。企业的作业种类繁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作业使每一单位产品都受益,与产量成比例关系;有些作业与某种产品的整体或批数相关而与产品总产量无关。作业的具体例子包括生产设备的准备、原料和产品的搬运、购买零配件、向顾客开票、“支付账单、维修设备、设计产品和检验产品,等等。这些作业是用一个动词和一个对象来表述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行动都有一个特定的对象。
按照作业会计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于是就有下述关系: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此也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价值链(valuechain)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生产过程被看作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运行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业、工时消耗作业及制造费用作业的作业链。在作业成本会计中,成本动因(costdriver)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作业或因素,发生的成本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生产费用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成本动因)汇集到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这一思路,作业成本计算既可计算出产品成本以满足损益计算的要求,又可计算出作业成本以满足作业管理的要求。它比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下的成本分解标准更多、更具体,其计算的产品成本更为准确,对决策更为有用。作业会计把成本看成是:“增值作业”(value一addedactivity)和“不增值作业”(non一value一addedactivity)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作业会计关注那些导致成本增加和使成本复杂化的因素,揭示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成本的不合理、不均衡因素,从而更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作业会计的作用就是利用具体而细致的作业信息,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减少无效作业。在评价指标上,作业会计除保留了职能会计中的财务指标外,还引进了许多非财务指标,诸如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
1.3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会计记录一般只记载总成本及其关联的混合成本(mixedcost)项目,只有经过分解,才能依其行为方式划分为固定成本或变动成本,应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变动成本假设在某个作业成本和关联动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即:变动成本=变化率X产出
1.3.1高一低点法
从几何学上可知,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只要找到了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就能确定一个等式。这里,高点(highpoint)是最大产出量或作业水平,低点(lowpoint)是最低产出量或作业水平。那么:
变化率=成本变化/产出变化
或:=(高成本一低成本)/(高产出一低产出)
固定成本=高点总成本一变化率X高点产出
或:=低点总成本一变化率X低点产出
1.3.2散点图法
首先,将数据点绘制在坐标图上;然后,找到一条与这些点拟合程度最高的直线。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客观标准来判断这条直线的优劣,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直线。它的好处是直观,便手使用者洞悉成本习性的特征。
1.3.3最小二乘法
该方法综合了前述两种方法的优点:(1)选取所有的数据点,计算出一条直线,使每个点与这条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即偏离最小。(2)这种方法是客观的,不同的使用者可以得出同样的答案。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常见的统计学教材中找到,在应用中,可以借助Microsoftexcel(R)、lotus1一2一3(R)等软件中的回归程序来计算。
1.4成本公式的可靠性
1.4.1R2确定性系数
确定性系数借助已知差异与总差异的比例表达了成本公式的可靠性。
R2=已知差异/总差异=∑(Y1)2/∑(Y2)2
R2介于0一1之间,越接近1,越可靠。其中:Y1=回归方程的估计值=a+(b/X)
Y2=Y值的均值
1.4.2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确定性系数的平方根。它介于﹣1到+1之间。当它等于1时,表明两者完全正相关。反之,则是完全负相关。若为0,则是不相关。
【典型试题】
1.当使用完全成本法时,制造成本可以被描述为
a.直接期间成本。
b.间接期间成本。
c.直接生产成本。
d.间接生产成本。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a.不正确。在完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是指无法分配到产品成本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制造成本既不是直接期间成本,也不是间接期间成本。
b.不正确。理由参见题解a。
c.不正确。制造成本是指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外的生产成本,属于间接成本,不是直接成本。
d.正确。制造成本是间接生产成本,因其是生产所必需的,并且不能直接追溯到某个特定产品。
2.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不同,作业成本法(ABC)
a.仅按照非财务变量将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
b.基于各种作业将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
c.按照某些产品生产规模的常用尺度将管理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中。
d.仅分配各产品发生的直接成本。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
a.不正确。作业成本法同时采用财务和非财务动因分配成本。
b.正确。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生产费用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成本动因)汇集到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本选项符合ABC的定义。c.不正确。这是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的分配标准。
d.不正确。ABC法主要用于分配间接成本。
3.非正常损耗是
a.在使用标准成本时不会发生的。
b.一般不受生产主管的控制。
c.不现实的生产标准的结果。
d.在高效运营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a.不正确。非正常损耗不是成本系统的功能,而是生产过程的功能。
b.不正确。非正常损耗可能是多种情况或环境造成的,一般是受一线主管控制的。
c.不正确。非正常损耗可能是多种情况或环境造成的,不一定与生产标准有关。
d.正确。非正常损耗在高效运营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不是生产过程的固有部分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新科教育”的所有图文音视频,版权均属新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获得本站协议
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科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